回忆陈赓同志
宋时轮
1926年,我在广州的时候就听说过陈赓的名字,知道他是很优秀的同志,那时曾负责保护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安全,但是一直到1934年在江西中央苏区的时候,我们才有机会见面。当时有的人说陈赓是好同志,有的同志则说他不好:“在鄂豫皖根据地,陈赓同曾中生、蔡申熙在一起反对领导张国焘,以后他又到上海周恩来那里告张国焘的阴状,总是搞阴谋,后来中央把文件批到鄂豫皖根据地,张国焘才发觉。这个人很不好,你们要注意。”我就问左权(我和左权在小学、中学都是同班同学,我信任他):“陈赓这个人怎么样?”左权说:“是好同志。陈赓出身于大地主家庭,是二少爷,他参加过CY(共青团),在湖南是最早加入共产党的,是个了不得的人物。原先在他家做家丁(长工)的卢东生出来参加革命,在贺龙的部队中,他也夸陈赓好。我们不要搞唯成份论,陈赓经过反复斗争的考验,始终不动摇,党中央在上海靠他保卫。”瞿秋白也说:“陈赓在上海有很大的功劳,刘少奇、周恩来、任弼时遇险,幸亏有陈赓的保护,中央领导同志才得以幸免、机关才没有被破坏。”
陈赓曾到彭杨步兵学校当校长,搞得比较好,反映他在那里确定的红军办校原则要比另一个步校对头。那时他因受伤,腿一瘸一拐的,但是每天早晨学生一起来,就会看见陈赓已经站在那里了。平时他嘻嘻哈哈,可是一到操场上像“阎王”一样威严.认真负责,学生慢慢都练出本事来了。干部、群众对“陈胡子”(注:他的爱称,有络腮胡)反映都比较好。而上层领导博古、王稼祥对陈赓则不放心,因此虽然学生训练得好、水平较高,却很少受到上级奖励,他们甚至讲:“陈赓'吊儿郎当’,好讲怪话,很不好。”从此陈赓开始走“霉运”,并且有个把月没有给他分配工作。一方面是学校、群众、教员都说陈赓好,说他认真负责;另一方面博古、李德等党军委中央、领导反映他不好,我们很奇怪。当时的情况是,王明等人认为毛泽东不懂军事,山里没有马列主义,凡是反对王明路线、政策的,就是反党、反领导;凡是地主、资本家出身的,赞成毛泽东思想的,赞成一、二、三次战役的,都不好。我们私下讨论,称赞陈赓有主义马克思,有骨气,敢讲对中央错误政策提意见。那时虽然我与陈赓只相距90里路,却没有机会来往,直到第5次反“围剿”失败,离开中央苏区突围时,我、郭化若和陈赓都分在干部团。陈赓是团长,自那时起我对陈赓了解就多了。先谈谈长征路上的几件事情: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一、渡湘江,红军“杀回马枪”。陈赓主张打,说:“妈的,为什么不打?”。当时干部团要保卫中央,而湘江没有桥,陈赓就带领特科营的韦国清去架桥。与此同时,国民党军何键的部队追上来了,后来周浑元、薛岳的国民党军也赶来了,局势紧张得很。陈赓平时看起来“吊儿郎当”,又喜欢吃、睡,可那时却是整天整夜的不睡,在湘江边走来走去,不断地问:“搞得如何?”不断地催:“赶快架桥!”坚决贯彻中央命令,三天三夜硬是钉在湘江边上,直到桥架好,过完红军部队,才松口气睡着了,这时谁都叫不醒他,警卫员只好架着、拉着他走。在危急时刻,可见他对党对革命是忠诚、负责的,可歌可泣。不要忘了,当时我和郭化若受处分,邓发、周兴派人盯我们的梢,陈赓后面也有尾巴,不过比较隐蔽一些。
二、过金沙江。干部团先渡过了金沙江,一上岸就是山,四川的国民党军队在山上不断向下滚石头,陈赓不管三七二十一,往山上冲。有人说去不得,陈赓则亲自指挥,把部队分成若干小组往山上爬。我见一块石头正好对着陈赓滚下来,差点没打着他。在他的亲自指挥下,我们很快爬上山,把敌人消灭了。这说明陈赓作战坚决、勇敢,不顾个人的安危。
三、渡乌江。乌江水流湍急,过不去,也没有船。这次又是由干部团负责架桥,左架右架,还是架不成,陈赓跑上跑下急死了。
当时有个俘虏叫何迪舟(音义),是工兵学校毕业的,陈赓就找他谈话,动员他为人民立功。何迪舟想出了一个办法,就是用竹子编筐,筐子上捆上几根削尖了的竹竿,把竹竿尖用尿水浸泡了以后,再在火上烤烤就结实了,然后在筐内装上石头,三四个竹筐一组,放入江中,随浪翻滚几下,竹竿就插入泥里了,竹筐就在江中立稳了。陈赓在江边亲自指挥,看竹筐立稳了,他高兴得很,一切都忘了,只顾讲:“好呀!”差点跌下去,要不是警卫扶住,他早就掉到江里去了。当时他满脑子里只有任务,并且全心全意,不顾一切地去完成任务。
四、一、四方面军会合。长征中红一方面军将要同红四方面军会合,陈赓说:“张国焘不是好家伙。”要大家注意。后来周恩来见到张国焘,张国焘要扣留陈赓,说:“陈赓救过蒋介石的命,是蒋介石的人。陈赓被捕后,蒋介石找他谈过话。是特务,叛徒。”周恩来很清楚这段历史,一笑了之,没理他。当时的干部团有这么一批子人,包括董老(必武)、成仿吾、徐老(特立)、冯雪峰、萧劲光、许采风,还有李一氓、郭化若等。萧劲光消息灵通得很,他是上干队队长,被判了无期徒刑,郭化若是永远开除党籍的托派人物,政治教导员许采风原先是陈独秀的秘书。当时,董老对陈赓好得很,告诉陈赓,要他注意张国焘。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会合以后,不知是周恩来告诉了毛泽东,还是毛泽东听谁说了,毛泽东找到陈赓,要他离开干部团,避风险,开始调到总部,后来又调到1军团林彪那里。
为此,四方面军的参谋长李特专门来打听陈赓到哪里去了,宋任穷、莫文骅都知道此事。后来陈赓讲,他把张国焘的详细情况报告了毛泽东和周恩来,毛泽东说:“知道张国焘这个人是老右倾机会主义。”
张国焘同中央闹分裂,中央向干部传达中央红军要立刻脱离张国焘的控制,继续北上。有些同志对形势认识不清说:“等一等看。”陈赓说:“赶快走!”态度很坚决。我这时还在干部团,遵义会议以后,我没有“尾巴”了,自由了,但仍是留党察看的人。当时陈赓处境已经很危险了,他还是不顾危险回来,把干部团队伍带走。
长征路上的这几件事情,反映了陈赓作战勇敢坚决,对党绝对忠诚,始终坚持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贯彻正确的路线,坚决执行党的决定。不要看他平时“吊儿郎当”,关键时刻这样的同志是不多的。
下面再谈谈在朝鲜战场上的几件事情:
一、关于中朝军队关系问题。当时我在9兵团工作,了解陈赓同志能顾全大局,坚持党的政策,维护与朝鲜友军的团结。因两国军队的情况不同,双方对作战的部署、方法认识不一致,在意见发生分歧时,他总是耐心地做说服工作,调节双方的矛盾,时刻注意克服大国沙文主义,尊重金日成同志的领导。
二、关于三次战役。敌人退到三八线,我们打到汉城附近,苏联要求我军打过汉江向南继续追击。陈赓则提出:“不能冒进,不能追的太远,原因是我们并没有把美军主力消灭,如果过汉江追击向南继续追击,前出过远,可能会被敌拦腰截断,堵住退路,重蹈历史覆辙,我们不能干。”态度坚决得很。彭德怀支持发电报给中央,中央立即复电同意。这说明陈赓在军事上有深远的战略眼光。
三、关于总结经验。四次战役开始时,陈赓提出要总结志愿军的作战经验,把各个师以上作战科的人召集起来,他主持会议,后来又交给了我。他很注意总结经验,不断提高水平,有人讲陈赓“马马虎虎,不总结经验”是不对的。现在看来还是陈赓总结的作战经验好,我们军科现在还是根据陈赓搞的经验总结研究朝鲜战争。
这三件事都是带有关键性的间题,以此可以看出陈赓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军事才干。
陈赓在生活会上是严肃的。在朝鲜,慰问团开办舞会,谁找陈赓跳舞,他也不跳,只是转一转就走了。3兵团有个领导干部,是他的老部下,有生活作风问题,陈赓不讲情面,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。
陈赓的文章写得好,还会作“臭诗”。百团大战之前,为了团结抗日,彭德怀要陈赓给蒋介石写封信,陈赓不肯写,想偷徽。后来彭德怀、左权两人逼了陈赓一两个晚上,陈赓才给蒋介石写了一封致国民党的信。淮海战役时,他给黄维写过信,劝他投向人民。在黄埔军校时,写文章批过胡宗南。
陈赓宽以待人。陈昌浩(红四方面军政委)整过陈赓,延安批陈昌浩的时候,陈赓不记旧账,按党的政策办,没有任何成见。
陈赓对党对革命忠诚。遵义会议时,为防止会议有意外发生,周恩来命令陈赓率干部团保卫会议,说:“你应当像在上海保卫党中央那样保卫这个会议的召开。”陈赓率干部团保卫遵义会议能够顺利地召开,建立了历史的功勋。
(宋崇实根据1982年6月5日下午谈话记录整理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美国传来大消息:这位北大天才令全世界关注!
- 下一篇:没有了